算盤的最初功能,在于其實用性,比如計算快捷方便。但隨著科技的發(fā)展,它退出歷史舞臺,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。然而,這個中國使用千余年的古老算具,如果任其走進古董店,委實令人唏噓。而申遺成功,則意味著它再度回歸公眾視野,這無疑對拯救工作有重要作用。
4日晚,在通過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后,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這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。而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。
算盤的魅力,在當今無疑已不再是其實用功能,而在于它的使用特點,其在培養(yǎng)孩子思維靈敏度、空間想象力以及學習專注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直接功效。這也是近幾年來,科技發(fā)達的美國、日本等從小學開始普及珠算課的原因。而現(xiàn)代科學與實踐都證明,珠心算對健身健腦,延緩衰老,增加壽命,減少疾病也有一定幫助。
珠算申遺終獲成功,自是可喜可賀,但申遺絕不只是認祖歸宗,為爭一個名分。成功了卻任其躺在博物館、生存于記憶深處,就失去了意義。所以,如何喚醒,怎樣保護和傳承才是關鍵。要讓更多人知曉并認可這一國粹,讓更多人參與進來,這首先需要做好宣傳工作。
同時,還要做好普及推廣這門功課。比如,將珠算重新納入小學課程標準體系,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開。另外,珠算最大缺陷在于功能太單一,款式太存舊,使用太單調,這就需要創(chuàng)新功能,賦予算盤更多時尚元素,緊跟時代發(fā)展步伐,讓學習、應用、娛樂多位一體。一旦不愿學,不想學、學了無用的現(xiàn)狀得到改變, 珠算一步一步走人們的生活中、工作中、學習中就不會是神話。
而它的更大魅力,還在于歷史和文化價值。這項被稱為我國第五大發(fā)明的古老算具,不僅是我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的瑰寶,更是我國的民族燦爛文化的見證和象征;不僅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(fā)展做出了重要貢獻,對國際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也產生了重大影響;不僅傾注著中國人無限的智慧和情感,“噼啪”聲里更是流淌著中華血、民族魂。珠算雖不如物質文化遺產那樣能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GDP的增長,但其在精神文化領域創(chuàng)收的無形GDP卻難以估量。
對于算盤,周恩來曾經告誡:不要把算盤丟掉,猴子吃桃子最危險。在對待歷史文化遺產方面,我們所缺的,正是這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憂患意識。我們當然無需重現(xiàn)昔日背著算盤上路的情景,但用心守護老祖宗的這筆精神財富,傳承中華民族精魂,卻是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。這是對歷史負責,對未來負責。